安徽省冷链物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首页    行业动态    安徽省冷链物流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0-01-21 17:10信息来源:贸服处浏览量:320

近期,为深入实施冷链物流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我省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食品消费安全,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各市开展冷链物流发展情况调研,并赴合肥、蚌埠等市实地调研相关企业,了解情况,查找问题,研究对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冷链物流发展基本情况

(一)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情况

发达国家(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冷链物流发展起步早、技术先进,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是冷链流通率高。目前发达国家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平均超过90%,冷链流通率分别约为95%、100%和95%。二是冷链基础设施完善。荷兰人均冷库为0.96立方米,英国、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人均都超过0.3立方米。公路冷藏车保有量日本是15万辆,美国是25万辆,平均每千人一辆。三是发展模式先进。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已实现高度规模化、高度集约化、高度自动化,上下游产业链也已实现一体化,冷链物流效率高、成本低。四是标准和规范完善。发达国家都制定严格的冷链物流发展标准和行业行为规范,同时从社会多方面加强监管,确保企业能够严格执行。

(二)我国冷链物流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持续升级、生鲜电商快速崛起以及各级政府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我国冷链物流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2018年,全国冷库总容量5238万吨(1.3亿立方米),新增库容488万吨,同比增长10.3%;全国冷藏车保有量突破18万辆,新增冷藏车4万辆,同比增长28.6%;国内新开通铁路冷链线路近20条,铁路冷链运量超过160万吨;公路冷链货运周转量1320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0.3%;食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为1.887亿吨,增长27.9%。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一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2018年我国城市人均冷库库容0.156立方米,远低于美日0.5立方米的水平;每万人拥有冷藏车1.3辆,仅为美日平均水平的1/8。同时,我国已建成冷库中很大部分为老旧库,设备不完善,耗能高,冷藏效果低;国内尚没有专门的冷藏车生产厂家,冷藏车辆全部为改装车辆。二是冷链流通率低。当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90%以上的水平。由于不经预冷,果蔬在流通环节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仅为5%。三是运营效率低。由于预冷环节缺失、经营分散、运输网络落后、缺乏有效信息管理系统等原因,导致我国冷链物流成本较高,利润率仅为8%,远低于发达国家25%~30%利润率的水平。

(三)我省冷链物流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冷链物流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全省已建成冷库库容约为90万吨,比2010年增加66.2万吨,年均增长18.1%。具备冷链运输的车辆3000台左右。在建以及2020、2021年计划开工冷链物流重大项目84个,计划建设冷库库容120万吨以上。

但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巨大。一是冷库库容和冷藏车辆不足。2018年,我省已建成冷库库容不足江苏省的1/10,库容总量仅占全国的1.7%;人均库容0.014吨,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是发达国家的1/10。万人冷藏车辆保有量0.45辆,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是发达国家的近1/30。二是冷链设施陈旧。部分冷库设施设备老化陈旧,大部分的储存设备功能不全,无法精准控制温度。部分企业仍在使用加冰冷藏车和传统速冻车,缺乏专业冷链物流运输车辆。三是冷链综合应用率低。2018年我省冷链综合应用率不足10%,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导致大量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四是发展不均衡。安庆、宿州市已建成冷库库容均不足1万吨,池州、马鞍山市已建成冷库也分别仅有2.3和2.6万吨。已投入使用的冷库大多数为“销售地”冷库,产地冷库严重不足。

二、我省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我省冷链物流发展空间巨大,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1.冷链物流科学认识不足。完整的冷藏食品供应链是食品安全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支撑条件。冷链物流要求较高,相应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常温物流要大。由于冷链知识没有广泛普及,公众没有真正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省大多数消费者在超市、菜市场购买食品的时候,只关注到产品品牌、颜色等表面现状以及价格,对冷链运输的高质量产品缺乏认同。同时,认为冷链食品不新鲜、口感差等传统观念仍较流行,导致冷链食品销售不佳。

2.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一是冷库建设成本高。据测算,建设1万吨的冷库约需资金4000万元,远超普通仓库,以现有的市场租金水平,至少需要15年以上才能收回成本。二是冷藏运输车辆价格贵。一辆冷藏车价格约为30—40万元,为一般车辆价格的2-3倍,平均使用寿命只有7年,随着驾驶人员工资的逐年提高,很难保证在使用期收回成本,冷链运输企业新增购车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冷库和冷藏车辆都难以作为抵押品,很难获得银行融资支持。

3.产业链发展不足。调研中发现,由于我省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不高,永辉80%、生鲜传奇50%以上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从外省采购,运输时间长,物流成本高。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生鲜冷链企业大部分自行开展仓储、配送、分拣加工以及检验检测等物流环节,巢湖富煌三珍等大型食品加工企业不得不从外省选择冷链物流企业进行运输。冷链物流存在脱节现象,一些农产品没有进行田间预冷,一些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在冷藏车到冷库、冷藏车到销售点之间的中转过程中冷链中断,可能对食品的成分造成破坏,对食品安全造成风险。总体上看,我省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对冷链物流上下游全产业链进行整合,冷链全产业链协调联动发展不足。

4.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冷链物流强制性标准缺乏,现有标准推广落实难。托盘标准化推广不足,农产品冷链带托运输少,导致装卸时间过长,装卸成本较高。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不高,行业冷藏冷冻车辆空载率过高,产品流通信息与消费者需求信息反馈不对等。

5.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缺乏。要维持农产品冷链的正常运营和顺利发展,需要有对物流发展有全局认识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大部分冷链相关企业缺乏此类人才。目前冷链物流企业的大部分员工都是从常温物流转向冷链物流领域,缺少专业的冷链物流知识;省内高校也未开设冷链物流专业方向,使得冷链物流企业无人可用,严重制约了冷链物流发展。

三、有关工作建议

加快冷链物流发展,事关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事关居民消费升级和食品药品保障体系安全。2019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实施城乡冷链物流补短板工程。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我省印发了《安徽省加快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行动方案》。下一步,建议从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加强冷链上下游联动、加大人才培养、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促进我省冷链物流加快发展。

1.加强规划、项目等顶层设计。加强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研究,在省及各市制定“十四五”物流发展规划中,将冷链物流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加强产地及销售地冷库规划布局。建立全省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库,加大项目谋划力度,不断更新完善项目库。

2.加大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在冷链体系建设中,基础设施由于投入大、回收期长,完全依靠市场将发展缓慢,需要政府加大支持积极引导。研究制定支持冷链物流建设专项资金政策,省服务业引导资金每年安排专项,加大对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建设改造冷冻冷藏库、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加大用地支持,比照工业用地政策加快供地。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支持。对涉及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可考虑作为公益性产业予以扶持。

3.加强冷链物流上下游联动发展。加强部门合作,引导建立蔬菜、水果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公司、种植大户做大做强,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建设,在长三角一体化布局中,加快使我省成为长三角农产品的重要供应基地,逐步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公司等采购本省农产品比重。鼓励有条件的冷链物流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强基础设施、生产能力、设计研发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化冷链流通组织,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由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延伸。支持引导大中型冷链物流企业和冷链市场、零售网点加强合作,实现共同配送、全程冷链配送。大力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鼓励现有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社会服务。

4.积极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研究制定冷藏车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安装冷藏实时监控系统。大力推广托盘标准化,研究制定带托运输支持政策。进一步降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税收,对冷库运营用电按照工业电价给予优惠,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5.加强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支撑。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开设冷链物流相关学科课程,加快发展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人才培训和教育体系。通过政策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引进冷链物流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提升人才质量。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培养一批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冷链物流人才。

6.加强宣传,培育冷链消费市场。制定宣传工作方案,积极发挥物流协会、大型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作用,通过电视、报纸、广播、新媒体等及时宣传普及冷链知识,推广冷链消费理念。密切关注舆情走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增强信息的公开性、透明性和一致性,营造冷链消费的良好舆论氛围。

7.加大冷链运输车辆研发,培育新产业。当前我国人均冷藏车保有量仅是日本的1/11,中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美国为1%,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3%。2018年,全国新增冷藏车4万辆,同比增长28.6%;据预测,今后几年仍将保持20%以上的增速,发展空间较大,但目前国内尚未有一家专门的冷藏车生产企业,建议我省相关汽车企业加大冷藏车辆研发力度,积极培育冷藏车辆制造产业。